今年1月1日新一屆區議會議員正式履職上任,首項議題便是如何利用民政事務署每區港幣100萬的額外撥款,一同振興地區經濟,響應政府的「日夜都繽紛」活動。縱觀各區區議會上的提議,都離不開設置一個個打卡地標,又或舉辦攤檔市集,希望藉此能吸引市民及遊客到訪「打卡」,繼而刺激消費。

以黃大仙區為例,區議會打算在黃大仙祠對出廣場設立拱門裝置,並於拱門頂寫上「黃大仙」字樣。而另一邊廂的荃灣區,則因應「天橋之城」的特點,沿著區內的行人天橋系統設置「馬賽克照片板」,以區內居民的生活面貌照片砌成「我愛荃灣」及「I ♥️ TSUEN WAN」等字樣,並將「打卡位」散落在社區不同位置,藉以帶動市民和遊客遊走在區內不同街道和區域之間。至於油尖旺及九龍城兩個區議會,當街上的霓虹招牌已被清拆得所剩無幾之後,卻建議以霓虹招牌為主題,建設「燈牌打卡點」…..







無論這些「打卡裝置」用什麼做主題,是否美觀,能否達至刺激消費和活動的效果都好,畢竟都是臨時新加的東西,部分甚至跟地區本身沒有任何關連(如在將軍澳海濱樹立多個內地動漫角色「乖巧寶寶」),遊客真的會為此特地前來?

無論這些「打卡裝置」用什麼做主題,是否美觀,能否達至刺激消費和活動的效果都好,畢竟都是臨時新加的東西,部分甚至跟地區本身沒有任何關連(如在將軍澳海濱樹立多個內地動漫角色「乖巧寶寶」),遊客真的會為此特地前來?又能否讓區內人建立對地區的歸屬感?事實上黃大仙祠作為一級歷史建築,再加上祠廟早設有牌樓,本身已具備豐富的歷史及文化價值,而以黃大仙祠命名的黃大仙區,除了宗教特色,其位於獅子山下的地理特質,以至毗鄰隱身在山頭各處、需以小巴代步的慈雲山和竹園等範圍,都是區內重要特色。至於如何吸引遊人從天橋走到地面,深入認識荃灣這個自五十年代開始發展的衛星城市,如何演變成至今的新市鎮,突顯地區的原有特色,亦更值得深思。






其實在地區設置打卡裝置並非新鮮事,如灣仔海濱長廊不單在地上畫滿本地插畫師的巨型畫作,沿路欄杆亦掛滿畫作,還有多座雕塑公仔供人打卡拍照,甚至連公園內的指示牌等也添置插畫元素。其實灣仔海濱長廊已設有不少兒童遊樂設施,有不少市民會前來跑步、附近上班族午間前來小憩,真的有需要放上一座座巨型公仔雕塑,把海旁空間塞得如此密密滿滿?還是應騰出更多空間,讓市民和遊客可以進行各類型的消閒活動,且在無不必要的遮蔽物下,好好觀賞維港以及兩岸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


從前遊客到訪香港,尤其喜歡拍下滿街的霓虹招牌,以及街上熱鬧的小販攤檔景象,這些都是香港城市生活最真實且具活力的一面。近年愈來愈多人的旅行方式已由從前的鴨仔團走馬看花,變為追求更真實在地,深度和獨特的體驗。相比起那些「即食」或者短期活動性質的打卡裝置,大家更想「打卡」的,或許是能夠反映出每區獨特性的地方及民生面貌,否則去到十八區,哪一區都一樣。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