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1/2023

人工化的「主題區」銅鑼灣避風塘



在這個毗鄰鬧市中心,面向維港兩岸美景的地方,避風塘原有的特色優勢可以如何利用,重新吸引市民前去?

有些地方即使廣為人知,又與市中心距離不遠,但不論晝夜,總是人跡罕至,例如銅鑼灣避風塘。

銅鑼灣是香港第一個避風塘,早於1883年便落成。經歷港島多次填海工程,避風塘由原來的銅鑼灣道移至高士威道如今維園的位置;上世紀五十年代填海興建維園時,又再遷至如今維園道對出水域,日漸遠離區內最繁榮的街區如時代廣場、SOGO等(昔日分別的電車總站和東角)。雖然如今避風塘不遠處便是維園及世貿中心商場,但因為相隔著繁忙的告示打道和維園道,若要前往避風塘海濱範圍,需要輾轉穿過商場地庫通道,或者繞上近維園的行人天橋才能抵達,對遊人並不方便,除了節日觀看烟花,平日會特意前往的遊人甚少。加上近年避風塘因爲漁船減少,慢慢被旁邊的香港遊艇會佔用,避風塘看起來也更像是遊艇會,遠離一般市民的生活。


在香港漁業興盛的時候,政府曾在港九新界各區興建避風塘,讓漁民和水上人家的船艇停息。早在五六十年代,避風塘更慢慢發展成水上娛樂場所,客艇、食艇、歌艇、水果艇、小食艇雲集,提供一條龍的飲食、娛樂消閒、遊船河等服務。當時大大小小的漁艇停泊在靠近岸邊的一帶水域,搖櫓舢舨會把市民或遊客從岸邊接載到艇上用餐。由煙氣繚繞的煮食艇炮製的避風塘海鮮和粥粉麵,像避風塘炒蟹、燒鴨河粉等,都成為獨有的飲食風味⋯⋯然而自七十年代起,隨著漁業式微,港府又在各區填海造地建屋,鼓勵漁戶放棄漁船並遷入岸上公屋,水上人口從此驟降,避風塘的範圍亦日漸收縮,不少食艇在當時亦搬到岸上經營。


今日的銅鑼灣避風塘仍偶有船家會接載遊客到附近奇力島燈塔和堤壩觀賞日落景色,甚或烹煮水上晚餐,但昔日漁船停泊、夜裡燈影璀燦的熱鬧風情早經不見。近年政府一直在重整港島北岸的海傍休憩空間,銅鑼灣避風塘這一帶海濱也陸續起了變化,不但增設了無欄杆的「海岸堤階」,又提供導賞團,於避風塘遊船河帶人體驗本地漁民文化等等。然而當本地漁業早經消失,水上人口只剩少數,原來位於銅鑼灣避風塘內、本港唯一的水上天后廟早前亦搬到岸上,而歷史悠久的怡和午炮也漸被人遺忘時,避風塘只能變成一種人工化的「主題區」,真正的漁民文化已再難回味。




在這個毗鄰鬧市中心,面向維港兩岸美景的地方,避風塘原有的特色優勢可以如何利用,重新吸引市民前去?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