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落成的彩虹邨,屬於60年代由政府屋宇建設委員會主理的廉租屋邨,主要為當時新冒起的中產階層,提供一些水準較高但租金較低廉的住屋。同計劃中一共有10條屋邨,彩虹邨為當中第四條落成(其他依次為北角邨、西環邨、蘇屋邨、馬頭圍邨、和樂邨、福來邨、華富邨、坪石邨和愛民邨)。當時屋建會內部仍未成立樓宇設計部,部分屋邨會交予私人機構負責設計,風格各異,例如北角邨和蘇屋邨都由甘洺(Eric Cumine)設計,西環邨則由英國建築公司T.S.C. Feltham主理(後來設計了北角健康邨)等。主理彩虹邨的則是本地最悠久的建築工程公司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P&T)。
在彩虹邨規劃興建之時,牛池灣一帶尚算荒蕪,主要民居為舊式村落及大片徙置木屋區,但周邊的觀塘道、龍翔道亦先後落成。當年首次主理設計公共屋邨的P&T,採用了「城中城」的設計概念,打造這個要安頓4萬多人、共7,455戶的大型屋邨,並在邨內設有街市、多家中小學、公園、球場、停車場、郵政局、辦館、餐廳等等必備生活設施。當時的公共屋邨尚未有平台商場或屋邨商場的做法,上述大部分設施主要安置在地面「街道」之上。
雖然自80年代起隨著牛池灣市政大廈落成,彩虹邨周遭增設了不少生活設施,如今邨內仍保留著菜檔、肉檔、豆品檔、報檔、五金店等的迷你「街市街」,邨內亦有多間食肆、琴行、辦館、傢俬店等滿足著街坊各式各樣的生活需要。學生可以在邨內午膳、放學時間更能穿梭於文具店、漫畫店、小食店之間——街上總是瀰漫著一份人多熱鬧的生活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