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重建計劃提上日程,預計將會用盡地積比率,興建40至50層高的樓宇大廈。這種考慮到環境地勢的「城中城」設計,以及街道生活氛圍,日後會否得以保留?

走進不同的公共屋邨內,若要前往各座樓宇、公園、籃球場、屋邨商場、街市、停車場等設施時,很多時都是穿過平台,或以行人通道及天橋連接,屋邨內的車路一般不算多,停車場入口或只有一兩個。但近日因為公佈即將重建而引起公眾關注的彩虹邨,卻有著多條散落了不同商舖的街道,形成一種後來公共屋邨少有的街道生活。

天台籃球場和旁邊大廈彩色的牆身,多年來雖然逐漸脫色,但仍然是深受公眾和遊客歡迎的一幕城市風景。然而從停車場天台步下來,有別於一般屋邨設計,你會發現彩虹邨內共有七條以彩虹七色和花木命名的行車道路,分別名為紅梅路、橙花路、黃菊路、綠柳路、青楊路、藍鐘路及紫葳路,故居民不時需要過馬路,行走時常見的士、私家車等駛過,甚至像外間的街道般,能看到路旁設有一整排的停車位。


1963年12月落成的彩虹邨,屬於60年代由政府屋宇建設委員會主理的廉租屋邨,主要為當時新冒起的中產階層,提供一些水準較高但租金較低廉的住屋。同計劃中一共有10條屋邨,彩虹邨為當中第四條落成(其他依次為北角邨、西環邨、蘇屋邨、馬頭圍邨、和樂邨、福來邨、華富邨、坪石邨和愛民邨)。當時屋建會內部仍未成立樓宇設計部,部分屋邨會交予私人機構負責設計,風格各異,例如北角邨和蘇屋邨都由甘洺(Eric Cumine)設計,西環邨則由英國建築公司T.S.C. Feltham主理(後來設計了北角健康邨)等。主理彩虹邨的則是本地最悠久的建築工程公司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P&T)。

在彩虹邨規劃興建之時,牛池灣一帶尚算荒蕪,主要民居為舊式村落及大片徙置木屋區,但周邊的觀塘道、龍翔道亦先後落成。當年首次主理設計公共屋邨的P&T,採用了「城中城」的設計概念,打造這個要安頓4萬多人、共7,455戶的大型屋邨,並在邨內設有街市、多家中小學、公園、球場、停車場、郵政局、辦館、餐廳等等必備生活設施。當時的公共屋邨尚未有平台商場或屋邨商場的做法,上述大部分設施主要安置在地面「街道」之上。

雖然自80年代起隨著牛池灣市政大廈落成,彩虹邨周遭增設了不少生活設施,如今邨內仍保留著菜檔、肉檔、豆品檔、報檔、五金店等的迷你「街市街」,邨內亦有多間食肆、琴行、辦館、傢俬店等滿足著街坊各式各樣的生活需要。學生可以在邨內午膳、放學時間更能穿梭於文具店、漫畫店、小食店之間——街上總是瀰漫著一份人多熱鬧的生活氣氛。


若從高處俯瞰這條共有8幢20層高長型大廈,以及3幢7層高相連式低座大廈的彩虹邨,有點像一個方方正正的大型圍城迷宮,左拐右轉才能找到散落不同位置的出口。彩虹邨位處龍翔道、太子道東、觀塘繞道及彩虹道之間,是以邨內街道亦分別接駁這幾條九龍區大型公路,並設多個停車場入口,方便車輛出入。由於8幢20層高的長型大廈分佈於屋邨外圍,包圍著中間的低座住宅大廈、街道地舖和設施等,外面公路雖然繁忙,但步入邨內之際,外面的車路噪音卻隔絕了不少,亦是當年設計的一大優點。

彩虹邨重建計劃提上日程,預計將會用盡地積比率,興建40至50層高的樓宇大廈。這種考慮到環境地勢的「城中城」設計,以及街道生活氛圍,日後會否得以保留?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