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搭車返工返學,無論是巴士、電車或鐵路,車身或車站總是滿佈著不同類型的廣告。行色匆匆之際,你可能想像到它們沒有廣告的樣子?

為了讓品牌、產品或訊息有「曝光」機會,不少城市建築物的外牆和樓頂都滿佈大型廣告版,諸如曾經滿佈香港街道或大廈頂樓的霓虹招牌,形成了人們對於城市繁華及動感的經典印象。今日香港的霓虹光影早經褪色,但在人來人往的車站或機場,卻仍然散佈著不同類型的廣告牌。不論是候車的巴士站或鐵路月台,以至上落扶手電梯,甚至是行走中的電車、巴士及的士,車身都會經常換上各類型廣告,有一段時間巴士更會播放Roadshow節目及電視廣告.....大家對充斥著廣告的車站亦早已習以為常。


密集的廣告跟商業及經濟活躍度直接掛勾,同時塑造了城市的景觀。在香港尤其明顯。但這種「城市景觀」,也會隨著經濟起跌而改變,而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普及,搭車時人人都低頭看著手機,對車站實體廣告生態更帶來重大影響。Roadshow巴士節目由2017年起停播後,車廂內的電視便如同虛設,有些長期關機,有些則播放著一些乘客資訊;而隨著巴士站設計陸續變型,不少街邊巴士站只剩下柱身,巴士站的屏幕廣告亦變得不再那麼常見。在過去數年疫情蔓延時,市道轉差,昔日琳瑯滿目的地鐵廣告位,不少都換上招廣告的「廣告」,希望吸引商戶投放廣告,連從前大型廣告牌總是一個接一個的紅磡海底隧道港島出入口,都不時出現「白板」。近半年疫情退去,市道雖然慢慢恢復,鬧市中的廣告位也陸續重新「填滿」,有時更會用作祝賀明星偶像生日或新歌宣傳,然而一些大型戶外Billboard廣告板及偏遠的地鐵站等,仍不時會看到空缺或廣告招租的情況。

經濟起跌及網絡廣告的盛行既然無可避免,那麼車站的實體空間還能有什麼用途?

近日來到香港國際機場到境大堂穿往巴士站和機場快線的路段,在落地大玻璃窗前和窗身空間,則分別貼上展出本地視覺創作人 @rexkoo@cheung_kwanho 繪畫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插畫和多部港產片的場景,呈現香港城市的文化特色。灣仔地鐵站內一段通道,牆身自2020年起亦貼上名為「這是灣仔」的攝影作品,相片中 40多名香港芭蕾舞團的舞者,在灣仔不同街道和行人互動,用以突顯灣仔社區特色,一些港鐵站也展示了個別香港藝術家的創作.....利用車站或機場空間呈現社區特色,或者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美術館」,展示城市的文化傳統,在外地不少大城市如巴黎、首爾、台北等早已出現,車站本身也成為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的重要元素之一。




香香港的集體運輸工具每天都有著極高人流,車站或車廂設計雖然以導引人流及交通暢順等功能為出發點,但同時也有著與博物館或美術館性質很不同的空間,以及手機網絡所沒有的現場震撼和實感。車站內的廣告空間都是人流必經的當眼之處,能更開放地運用創意,好好發揮車站空間本身的特質,並挑選高質素的創作,去展示本地社區的特色及藝術創意,無論是市民或旅客,都可以帶來另一種「香港體驗」。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