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海鮮舫沒了,漁民都上了岸,香港仔還有漁民文化嗎?

昔日香港仔乃是以艇為家的蜑家漁民聚居地,但五十年代後大量漁民因為漁業式微而上岸謀生,七十年代填海後又變成住宅及工業區。其後隨著旅遊業的蓬勃,香港仔被推廣為富有「漁村風情」的旅遊景點,且雲集多艘名氣蜚聲國際的海鮮舫,坐在蜑家婦女搖動的舢舨上拍照,登上珍寶王國食海鮮,幾乎是每個來港遊客的指定活動。

「八十年代的時候,在香港仔經常會見到很多旅遊巴,尤其是來自日本的旅行團——他們的行程會是先到珍寶海鮮舫飲茶,之後再去淺水灣。就算不是外地遊客,區外人一般來到香港仔,我們都會帶他們去珍寶飲茶,如果是一家大小,就會再去附近的海洋公園。」自小在香港仔長大的建築師許允恆(Simon) 分享道。後來即使歷經數次搬家,Simon至今仍然居住在香港仔避風塘兩岸,同時亦見證著這片小漁港的發展變遷。「很多居住在香港仔的街坊,即使面臨屋邨重建,都會安排到原區安置。當年田灣邨的居民便搬到華貴邨,黃竹坑邨的則搬到石排灣邨。」及至後來,石排灣邨的居民又獲安置到新建的田灣邨。


如今兩岸聳立了自七十年代後興建的公屋、住宅和工廠大廈,但避風塘本身仍保留著點點水上人的文化特色——既有街渡往來香港仔和鴨脷洲,亦有一兩檔可預先致電預約的「艇仔粉」舢舨;沿著海濱漫步時,會見到大大小小泊岸的漁船,還有在清晨時分售賣新鮮漁獲的天光墟和海鮮批發市場。雖然填海後原來位於海邊的天后廟和蒲窩青少年中心(即舊香港仔警署)跟海岸線距離遠了,但相比銅鑼灣和筲箕灣避風塘,漁民生活文化仍是有迹可尋。

自去年中珍寶海鮮舫移離並在南海水域沉沒,香港仔作為香港旅遊的象徵也失色不少。近月避風塘上多了一艘由曬家艇(即住家艇)改造而成的小型水上博物館,嘗試還原昔日漁民在艇上的生活場景;另一邊廂,珍寶王國最後一艘停泊在香港仔的太白海鮮舫亦正進行修復工程,預計在2024年第三季復業;而今屆「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之一 《舫港》,亦以香港仔為主題,與區內食肆、社區機構等合作,嘗試從建築、工藝、漁歌等不同角度,為公眾提供一趟文化創意旅遊體驗.....種種都在嘗試重建香港仔的旅遊特色。


保留舊地標海鮮舫,透過展覽再現水上人家的生活,舉辦各種公眾活動,讓人懷舊之外,如何凝聚區內不同世代不同身分的人,將這種行將甚至已然消失的歷史文化延續下來,而不只是重建一個人工化的旅遊景點,是香港仔避風塘,也是整個香港需要面對的議題。


《舫港》@bodw.cityprog
日期:12月2-3日
活動包括:City Walk 城市漫步、「海上散步」導賞團、漁民工具創意工作坊、「漁歌新唱」船上表演等。
詳情:http://bodwcityprog.com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