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食大概是最重要的物質文明之一,但能否成為一種可持續的文化,除了有人一直在製造,也要有人一直在吃,沒有離開日常生活十分重要。
沙翁還是冬甩?
同樣以麵粉、雞蛋、油和砂糖為主要食材,港式沙翁售價由$8-$13元不等,西式冬甩卻動輒接近$40。而昔日在港式麵包店和中式茶樓(通常稱為蛋球)隨便可以吃到的沙翁,今日買少見少;相反賣西式冬甩的地方愈來愈多,一些潮流咖啡店甚至以冬甩作招牌名物,招徠長長的人龍。
差別為什麼這麼大?
一如蛋撻和菠蘿包,沙翁曾經是普及的港式平民甜食,以蛋香加以炸麵糰的鬆化質感,外面灑上幼白砂糖帶來甜味和粒粒口感,雖然吃時難免會沾了滿嘴滿手的砂糖,卻有著一種廣式甜點簡樸的味道。相反西式冬甩造型和口味更多變,球型或水泡圈狀之外,會配搭不同的餡料,甜甜圈表面亦可以添上五顏六包的裝飾和層出不窮的味道配搭,充滿發揮西式甜點賞心悅目且創意無限的特點,讓人暫時忘記健康的考慮。
賣相和味道固然是一種食物能夠普及的因素,但能夠變成流行甚至名物,卻遠不止此。在打卡文化當道下,有些店舖的裝潢和食物款式「以相為先」在所難免,色彩繽紛造型新鮮的固然佔去優勢,而重視食物味道的人,除了入口的感覺,當下也更講究食物的歷史文化和創意。上網隨便翻查,西式冬甩用什麽發酵麵糰、油份的比例、油炸的熱度、冬甩的重量等資料鉅細無遺,連歷史和起源地就可以大書特書;相反沙翁卻是寥寥數語便一筆帶過,簡單被歸類為懷舊小食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