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村民賣花的地方,變成了今日的花墟道;以前每日往返的邊界,變成了今日的界限街;從前低窪平地飽受水浸之苦,後來卻建成了大坑東蓄洪池
100年前,立法局議員義德(Charles Montague Ede,1864-1925)計劃沿著當時落成不久的九廣鐵路,界限街以北最接近新界的地方建立九龍塘花園城市,銳意建造另一個擁有更多休憩空間和社區配套設施的新社區,吸引當時的中產階級入住。
然而在花園城市之前,「九龍塘」乃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九龍塘村」原位於現時太子警察遊樂會及大坑東遊樂場一帶,在九龍被劃入殖民地範圍後,村民多改種植鮮花並拿到界限街「邊境」的花墟出售予賣花小販,後者再轉售給洋人顧客以賺取收入。
租借新界後,商人得知政府即將發展新九龍,遂向村民低價購入土地,再以較高價格賣予政府,從中取利。政府收地之後,隨即將區內水塘填平,九龍塘村也隨著水塘一同消失,而昔日的花田後來也由政府發展成休憩用地。至於九龍塘花園城市,則設於九廣鐵路以東,在地域上與消失的九龍塘村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