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村民賣花的地方,變成了今日的花墟道;以前每日往返的邊界,變成了今日的界限街;從前低窪平地飽受水浸之苦,後來卻建成了大坑東蓄洪池

100年前,立法局議員義德(Charles Montague Ede,1864-1925)計劃沿著當時落成不久的九廣鐵路,界限街以北最接近新界的地方建立九龍塘花園城市,銳意建造另一個擁有更多休憩空間和社區配套設施的新社區,吸引當時的中產階級入住。

然而在花園城市之前,「九龍塘」乃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九龍塘村」原位於現時太子警察遊樂會及大坑東遊樂場一帶,在九龍被劃入殖民地範圍後,村民多改種植鮮花並拿到界限街「邊境」的花墟出售予賣花小販,後者再轉售給洋人顧客以賺取收入。


租借新界後,商人得知政府即將發展新九龍,遂向村民低價購入土地,再以較高價格賣予政府,從中取利。政府收地之後,隨即將區內水塘填平,九龍塘村也隨著水塘一同消失,而昔日的花田後來也由政府發展成休憩用地。至於九龍塘花園城市,則設於九廣鐵路以東,在地域上與消失的九龍塘村完全不同。


昔日村民賣花的地方,變成了今日的花墟道;以前每日往返的邊界,變成了今日的界限街;從前低窪平地飽受水浸之苦,後來卻建成了大坑東蓄洪池;而昔日的花墟山(大坑東遊樂場旁邊的小山),在戰後由華商余達之發展成低密度私人住宅又一村,儼如華人版的花園城市.....九龍塘村的故事已漸被人遺忘。

《就係香港》秋季號以新界為主題,同時有專題文章回顧從前的「舊界」(界限街)上的九龍塘如何由一條華人客家村變成西式花園城市的過程。


2023就係香港秋季號

現凡一次過訂閱四期,即享有85折優惠

20張不同年代地圖,逾100幀歷史圖片;
7位香港畫家/插畫師,17幅原創畫作;
15位攝影師,超過220張相片;
13個大小專題,304頁內容。
2023年秋季,《就係香港》與你同遊「新界」。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