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政府提出把科學館現址改建成介紹國家歷史及發展的新展館,原來的科學館則會重置在位於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會址,後者的藏品則會分散於不同的博物館內;而位於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亦打算改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特別重點介紹當年的抗戰歷史。這些變動,是否符合公眾及遊客對於博物館的期待?

科學館位於尖沙嘴東部,與歷史博物館為鄰,兩館將有擴建工程,除了地理及館址空間的優勢外,科學館的參觀人數亦一直出眾——根據康文署統計數字,科學館於21/22及22/23兩個年度,分別錄得接近110萬入場人次,為本地所有博物館之中最多。除了位置和交通方便外,科學館的吸引之處也在於本身的設計編排。



有別於其他博物館,科學館特別開闢了兒童天地,又在不同展館內設置互動專區,著重參觀者的參與互動(科學館更承諾館內需有七成為互動裝置)。打從地下介紹不同力學、聲學、光學等元素的開放式展廳開始,便會見到很多小朋友都會站在裝置前嘗試;及至三樓的兒童天地,亦強調讓小朋友透過參與,去感受和學習科學知識,是以每逢假期週末,總會見到一家大小前來參觀,渡過半天假期,不少展覽裝置更連成年人也受吸引。他日科學館在別區重置,又能否保持同樣人流和觀眾的投入參與度?

另一邊廂以軍事為主題的海防博物館,雖然人流相比其他市區內的博物館較少,22/23年度只錄得8萬5千人次,但博物館乃是以逾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在堡壘展廳以外,更在博物館外圍設計了一條「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設置了24個遍佈海岸邊及山頭的史蹟,包括岸邊岩洞內的魚雷發射站、山嶺上的炮台和溝堡等,讓參觀者能親身在鯉魚門海峽之上體驗當時的軍事歷史氛圍,是大部分本地博物館所沒有的一份獨特「在地感」。若改變為集中呈現抗戰歷史,又會否削弱博物館原有的特色?


現時在康文署旗下共有24所介紹香港歷史、文化、藝術、電影、科學自然的博物館,讓市民大眾從各個面向認識這座城市的過去和現在。你經常會去參觀是哪一個?又有哪些展品讓你印象深刻?

圖1-3、9-10為科學館,圖4-8為海防博物館。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