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三個地點都分別換上了一些新路牌,在附近居住或上班的你又有否留意到?
去年(2023)5月,路政署提出計劃將本港的街名路牌字體改為「文悅古典明朝體」,作為美化市容措施的一部分,並選定中環港外線碼頭、大圍地鐵站及荃灣路德圍一帶三個地點試行。近日三個地點都分別換上了一些新路牌,在附近居住或上班的你又有否留意到?
「文悅古典明朝體」由文悅字庫開發設計,取材自明代及清代早期雕版善本。根據文悅字庫的描述,這種字體適用於「展現人文感、手作感、古拙感」的場景。若看如今新安裝的路牌,字體線條明顯較幼細,看起來空白位置較多,需要走近才能看清楚路牌上的字,而且英文字母的細階a和o較為相似。行人固然可以走到路牌前細看,但對於駕駛人士而言,新路牌或許需要花上加倍精力和時間才能看清楚。
如今香港大部分路牌的中英字體,主要採用「全真字庫(港人版)——粗黑」和「Transport」字體,皆屬容易辨認的字體,在應用前亦曾進行不少科學實驗,測試其可讀性,確保道路不同使用者都能夠清楚閱讀。而在全面應用全真粗黑體前,香港路牌則是採用俗稱為「監獄體」的字體,為1970-1997年間由監獄署(今懲教署)受工務司署委託製作的路牌及交通標誌,由赤柱監獄在囚人士製作。因為以人手製作,質素參差不一,甚至會有不少「異體字」,但以往的路牌「重英輕中」,路牌上的Transport英文字款都符合相應的設計要求,因此整體上仍能夠輕易閱讀。雖然「監獄體」以及從前由工務司署轄下工場生產,筆劃有著比「監獄體」更誇張的喇叭口的「工務體」,兩種路牌近年數目大幅下降,但仍然受到愛好本地視覺文化的人士關注,甚至以眾籌方式籌募資金,製作電腦字庫,希望以另一種方式保留這種「香港字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