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09/2023

遊走跑馬地「傳統豪宅」




你心目中的「高級住宅」是怎樣子的?是位處半山的獨立屋,可以望著維港海景?還是擁有一個豪門貴族名字的市區高層住宅屋苑?可曾想像過,數十至一百年前的「傳統豪宅」又是怎樣子?

坐著電車搖曳轉進跑馬地一帶,先是穿過一大片球場和公園,再慢慢駛經兩旁的建築住宅,像是一下子拉慢了生活的節奏。跑馬地,毗鄰銅鑼灣和灣仔鬧區,卻自成一角,反倒為這地區營造了一份不受外界打擾的恬靜氛圍,亦是香港其中一個中上層住宅社區,且可以分成「平地」和「半山」兩個部分,即使同屬公眾眼中的「高級住宅區」,也有䢛然不同的景貌。


半山上的跑馬地,包括了司徒拔道、樂活道和大坑道一帶,當中最著名的私人住宅當數一字排開八座的禮頓山和單幢式的曉廬,兩者都是千禧年之後才落成的現代高級住宅,後者更樓高73層高達252米,成為半山上的奇觀。「平地」的跑馬地區,主要是沿著成和道、山光道和藍塘道三條主要道路分佈的地段,除了山村道上擴建的養和醫院大樓外,區內大多卻是三五層高的洋樓或單幢式住宅建築,不少樓宇更早於1920年代便落成,部分更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為二級或三級歷史建築。這些優雅的舊式樓宇,也令跑馬地區彷彿停留在某一個年代。



位於藍塘道92號的弼廬於1950年代興建,當年更特意找來本地著名華人建築事務所周耀年及李禮之負責設計(深水埗公立醫局也是出於他們的手筆),建築糅合現代主義和裝飾藝術的建築特色,內部亦用上馬賽克特色地磚,並於2018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旁邊的藍塘別墅、翠苑和箕璉坊上的菽園新臺,只有三至五層高的屋苑住宅,外觀同樣簡潔無華,但由花崗石磚建成的堅固地台,上加通花磚牆,便巧妙地將馬路和住宅隔開,自成一角。

一邊廂的毓秀街上,雖然只有短短200米,則保留了不少歐式風格建築,如現址為攝影博物館的毓秀街11號,建於1929-1930年,樓高三層,一樓及二樓築有懸臂式露台,外牆保留當年的上海批盪裝飾,正立面、露台、屋簷及女兒牆上,則見幾何裝飾設計的裝飾藝術風格,為三級歷史建築物。毓秀街15號的住宅,更保存完整的「一梯兩伙」設計,大宅設計左右對稱,設有露台,並結合意大利文藝復興及英國愛德華式建築風格。另一座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毓秀街17號,則建於1929年與1932年之間,三層高的簡潔,保留了法式木製窗框,外牆牆身則刷上粉藍色,業主曾經是何東的外曾孫女。百年前跑馬地由馬場沿路上山,規定只可興建富歐洲風格的建築物,造就了如今跑馬地區內的異國風情。


除了不同年代和風格的華洋建築外,這些住宅屋苑的名字也瀰漫著某個年代的氣息:「廬」、「臺」、「園」、「花園」、「別墅」、「草堂」字眼,低調的作風跟當下那些浮誇的屋苑命名方式截然不同。遊於跑馬地區內,或者也會讓你對「豪宅」有了另一種理解和定義?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