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行走時,你可曾留意香港路磚的設計?

早在八十年代時,香港絕大部分行人路面都是灌注水泥(即混凝土)。水泥成本便宜,且鋪設方式簡單,但因為香港道路地下滿佈公用設施,一旦要挖坑維修,便要把水泥鑽碎,製造噪音和塵埃,當時路政處已著手研究效法外國,改而在行人路鋪上路磚。路磚物料主要為混凝土,也有人工花崗石,而自2004年起,更規定要在混凝土路磚中混入循環再造物料(例如再造碎石及廢玻璃等),現時的行人路亦廣泛使用這種「環保路磚」。

除了改善路磚物料及鋪設方法,外國不少城市都會用路磚砌出各類特色圖案,增加街道特色。香港常用的混凝土路磚主要是灰色,後來也演變出現時常見的紅色和黃色等等,路政署更會選出部分街道用地磚砌成不同圖案,作為美化(例如上環摩利臣街與文咸西街交界空地廣場上,便用路磚設計成羅盤圖案,指向區內不同街道)。但7月時荃灣路德圍行人路鋪了箭嘴圖案的路磚,卻被區議員批評不但沒有引導人流的作用,更令人覺得眼花繚亂。


改用環保路磚固然有其優點,但如何達至「美化街道」的效果,則涉及到城市美學的範疇。「各花入各眼」,不同人對於怎樣才是美的看法,固然很難有劃一標準,但若放諸香港街道的實際環境去考慮,會否有另一種可能性?繁鬧和擠迫都是香港街道常見的狀況,大部分市區行人路人流不絕,路上又豎起各式各式的公共設施如路牌、車站和花槽等等。路德圍的「箭嘴圖案路磚」被人詬病,部分原因大抵跟路磚圖案令原來視覺上已十分雜亂的街道「亂上加亂」有關。

本地一些歷史悠久的街道如中環石板街,部分段落原有的花崗石變得破舊後,雖換上新的路磚,但仍以配合原有石板為前題;一些特色建築物如大會堂中庭廣場內的方格地磚,更巧妙地與建築物本身的現代幾何風格呼應,又或者怡和大廈康樂廣場上的深灰色地磚,則以不干擾旁邊白色建築及Henry Moore銅鑄雕塑的視覺效果為前題.....雖然這些都不是一般行人路,有不一樣的處理,但裝飾以融入周邊環境為前題的大原則,卻值得參考。


近年不少設計師或重視城市美學的人,都已提出街道「視覺污染」的問題。除了平坦舒適,環保又便於維修外,路磚可如何提升城市的美感?在繁雜的香港街道上,與其不斷用「加法」去增添額外裝飾,反過來沿用「減法」去設計,盡量省去不必要的點綴,在視覺上帶來更多「空間感」,會否讓步行經驗更加好?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