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變與不變之間,令人更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在香港保育舊建築的選項,永遠都離不開類近的模式?
設計可以過時,但人的記憶和情感會否過期?
天星小輪公司近日申請重建尖沙咀天星碼頭,構思中會將現有的舊碼頭全面重建成三層高建築物,採用玻璃外牆,二樓亦會加建平台,設置商業街及觀景台,並延伸至現時的巴士站上蓋,且以天橋連接至文化中心。小輪公司強調尖沙咀天星碼頭已超出其設計壽命,設施亦愈趨老化,因此有活化的必要。同計劃內亦包括申請放寬中環和灣仔碼頭的商業用途限制,讓更多商戶進駐,同時舉行更多吸引遊客的市集及活動。
中環愛丁堡廣場的第三代天星碼頭在2006年因為中區填海而清拆,現時的第四代碼頭乃是仿效二十世紀初第二代碼頭的維多利亞風格重建;至於尖沙咀天星碼頭,自二十世紀初開始營運,到了1950年代重建成現下的模樣,65年來一直保留著原來的現代主義Streamline建築風格,加上與之相連的尖沙咀巴士總站,是本地極少數仍維持從前交通樞紐格局及運作的地方。

經常乘坐天星小輪過海的市民,應該也目睹了維港兩岸多年來改變的多,不變的少。中區海旁經過歷年填海後,多個舊碼頭早已「煥然一新」,即使是沿用維多利亞風格重建的天星碼頭亦是以新仿舊,海旁周遭建築物變化之大亦自不待言。至於尖沙咀海旁一帶,自七十年代末尖沙咀火車站搬遷,八十年代先後建起太空館和文化中心後,近二十多年來的景觀亦改變不少,陸續出現更多更高的新大廈和酒店,也因為這樣,沒有改變的碼頭和巴士站便更顯「突出」。當你身處旁邊的海運大廈或星光行,看到天星小輪泊岸時與碼頭和諧地連成一體,背後則是港島山脊線及下面形形色色的摩天大樓,這個新舊共融著的畫面,依舊是不少遊人會打卡拍照留念的經典維港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