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屋邨無法再「普普通通」,人要過平常日子也更加費力。

因為季刊需要重印,近日又再次去了柴灣的印廠。在印刷期間每天中午時分前往毗鄰的舊式公共屋邨漁灣邨吃午飯,即使只是光顧普通的公屋茶餐廳,甚至只是外賣一個飯盒坐在屋邨內只有幾棵樹幾張桌椅的空地上,陽光中,大樹下,邊看著剛放學的小學生在媽媽陪同下踏單車,聽著大樹下面無所事事的婆仔有一句無一句的聊天,或者與趁著午飯一小時到此吃飯休息的工友一起放空,這種香港日常,很平淡,卻實在。


七十年代末落成,只有五座的漁灣邨,採用舊式長型徙置大廈設計(其中漁進樓乃是在清拆邨中小學後於2020年才落成,改用了較新的T型設計),在香港種類繁多的公共屋邨中既不是最舊,規模也不像華富邨等那麼大型,而且與工業區為鄰,邨內和周邊亦沒有什麼特色景點或美食,相信除了居民和在工廠區上班的人,區外人都較少特意前來這裡。但也因為這樣,邨內店舖主要還是早期落成的辨館、文具店、診所、茶餐廳、電器舖或者肉檔等,只為滿足日常基本生活需要,而屋邨中間為街市,上面平台則變成有蓋熟食中心。一切都那麼的平平無奇,卻又有齊了七十年代公共屋邨的基本設施。



即使並不屬於在舊式公屋長大的一群,也很容易想像到這些日常情景在新型公屋及私人屋苑裡愈來愈少有——當生活的質素和選擇愈來愈「進步」,人們對於品味和私隱度要求同步提升時,很多原來在公共空間內進行的活動都改而在私人空間內發生,屋苑club house及冷氣商場成為孩子和長者休憩玩樂的主要場所,而屋邨食肆要不是連鎖商店,要不便成為邨外人為了懷舊而來打卡的景點。當屋邨無法再「普普通通」,人要過平常日子也更加費力。


即使並不屬於在舊式公屋長大的一群,也很容易想像到這些日常情景在新型公屋及私人屋苑裡愈來愈少有——當生活的質素和選擇愈來愈「進步」,人們對於品味和私隱度要求同步提升時,很多原來在公共空間內進行的活動都改而在私人空間內發生,屋苑club house及冷氣商場成為孩子和長者休憩玩樂的主要場所,而屋邨食肆要不是連鎖商店,要不便成為邨外人為了懷舊而來打卡的景點。當屋邨無法再「普普通通」,人要過平常日子也更加費力。



回想起五十年前當時的公屋設計規劃者所想像的小康生活時,一切都是從人的基本需要而出發。任憑他們當時如何高瞻遠矚都好,相信都難以想像,今日的人竟然會從這些「普通地方」找回一種現代生活中最缺乏的東西。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