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歷史悠久的建築物,然後在原地上以仿舊風格蓋上一座新的,若干年之後,它們也會成為人們眼中的「歷史地標」嗎?

灣仔船街近日出現了一座「舊式鐘樓」——仍然被地盤包圍著的鐘樓,就位於知名的「鬼屋」南固臺下方。一上一下,一舊一新,更叫人重新思考歷史建築的意義。

糅合了中西風格、以紅磚建造的南固臺早被列入一級歷史建築,然而它最為公眾認知的,卻是曾經在日佔時期被用作慰安所,後來又經常傳出鬧鬼傳說。在七十年代時,南固臺已被私人發展商買下,但因為旁邊的發展計劃遲遲未落實而長年空置。直至上月,城規會通過發展商在南固臺周邊興建21層高的住宅,而南固臺則會保留下來作非牟利用途。



多年來,皇后大道東以上的一段船街一直被圍板環繞,早年悠閒的樓梯街道氛圍早就不復存在。這陣子在新近落成的鐘樓上方,露出了南固臺正面以及下方以花崗石建起的堅固平台,更讓人對這座優雅舊式大宅的從前,倍加想像。他日南固臺旁邊若建起高聳的新式樓宇,會否也像接近莊士敦道的船街18號唐樓般,昔日下舖上居、曾住了數代人的唐樓空間,雖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卻只能像孤島及圖騰般存在,成為街上新式食肆及高樓的點綴或陪襯?


歷史建築物的價值,除了硬件和技術,更在於它記載了人們在某一個年代的生活情狀和需要,與周邊社區的互動以及某種獨特的生活美學;一條街道的歷史氛圍也不止靠一座舊建築單獨地存在著,而是一整個區塊的有機性連繫。船街的命名,曾經因為這裡鄰近海岸線,在灣仔多次填海後,加上快速的城市發展,眼前的街道只剩下以「船」命名的中西食肆。他日,當人們看見高樓旁邊的南固臺以及前方的「舊式鐘樓」時,又會怎樣理解這條街道的過去?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