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鄰瀑布灣的雞籠環,二十世紀初時其實已被選為政府墳場用地。到了戰後五六十年代,由屋宇建築委員會帶動的、全港最大型公共房屋規劃,亦選址這裡。由廖本懷主理規劃設計的華富邨,有別於從前的徙置大廈,屋邨內不但可以空納五萬居民,其雙塔型井字樓宇、戶戶臨海的走廊或露台、四通八達的屋邨平台、樓梯和走廊,以至商場、街市、巴士站等等設施,都是當時創新的做法,並成為日後公屋的標準。由雞籠環變成華富邨,展示了周詳的設計如何將一個人們原來嫌棄的地方,華麗轉身成為讓人安居甚至建立起歸屬感的「平民豪宅」。
政府在2014年公佈華富邨的重建及搬遷計劃,預計要到2041年才完成。在這段漫長的過程中,社區亦難以避免會發大重大變化,當中大半生甚至一生都居於華富邨的居民,不少即使早就搬離了華富邨,卻依然懷念著這個伴隨他們長大、老去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