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024

鴨脷洲大街,新不如舊?

#香港社區 #鴨脷洲大街 #漁民社區 #漁業文化 #漁民飲食 #船舶用品店 #大眾魚檔 #興泰儀 #友和士多 #周家園 #城市發展 #街道觀察




   



鴨脷洲有人聚居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明朝的《粵大記》,遠比一般人認知的還要悠久。六十年代,島上沿海一帶出現不少棚屋及寮屋,附近亦有多間船排廠和機械廠,是一個漁業工場重地。當時的漁民習慣稱香港仔為「北海」,鴨脷洲為「南海」。「北海」主要買賣各種魚類,而「南海」則為補給之地,讓漁民維修漁船、添置用具和娛樂消遣。因此,七八十年代的鴨脷洲大街亦有各種民生小店,包括糧油雜貨、零食士多、茶樓酒家等,是一條結合工業和日常生活的熱鬧大街,亦是鴨脷洲歷史最悠久且繁榮的經濟中心。   

隨後漁業式微,不少漁民選擇「上岸」定居,導致鴨脷洲的漁業工廠生意大幅減少,大部分相繼結業。大街附近亦陸續填海造地,興建了市政大廈、體育館、海濱公園等公共設施,希望把鴨脷洲打造成一個宜居社區。自2016年利東站落成,鴨脷洲大街更成為不少地產商的收購目標,多幢舊樓被拆卸重建,逐一發展成「插針式」的私人單橦住宅,亦帶來了更多連鎖商舖和大型超市,進一步改變街道的面貌。








時至今日,大街上仍有零星與漁業相關的店舖留下,記錄了這個漁民社區曾經風光的過去。例如有幾間由漁民家族世代經營的船品小店,整間店面掛滿纜繩、錨鏈等工具。除此以外,亦有傳統五金及白鐵舖在高樓旁的窄小空間繼續營業,希望能保存產業手藝。若細心觀察,亦可以留意到不少售賣水上人食品的小店,例如漁民家傳的祛濕烏豆木耳糖水、以鮮熬魚湯為湯底的艇仔粉、海魚蒸飯等,保留了漁民的獨特飲食文化。街道上還有不少歷史悠久的特色店舖,包括百年老鋪「興泰儀」、售賣中式糕點的「友和士多」、由漁民一家自己捕魚經營的「大眾魚檔」,以及在此開業三十多年的傳統涼茶舖「周家園」,盛載了一眾街坊的成長回憶。



因此,走在鴨脷洲大街上,不時會出現一種時空交替的錯覺:由時尚的玻璃幕牆大廈,到裝潢懷舊的傳統士多,再變回熟悉的連鎖便利店,又緊接舊式茶餐廳和食店。新舊店舖和樓宇不斷交替出現,成為了鴨脷洲大街現時的獨特面貌。「周家園」的老闆娘亦表示,近年來大街的變化很大,無論是店舖,還是街坊,很多都因各種原因離開此地。加上遊客減少,大街已不復昔日熱鬧。即使將來有更多私樓落成入伙,隨著居民的背景轉變,需求亦與以前大為不同。

當老一輩的漁家島民淡出,迎來新一代的年輕居民,又會怎樣改變社區的生態和面貌?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