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3/2024

你知道最東邊的電車總站是哪裡嗎?

#交通工具 #電車 #電車總站 #筲箕灣 #筲箕灣電車總站 #東大街 #金華街 #露天街市 #交通規劃 #城市發展






   


一般人說起電車,大多會聯想起西環的石塘咀路段,又或北角七姊妹的特色風景。然而,不少人卻對東面路線感到陌生,甚至一度以為總站設於柴灣或小西灣。事實上,自1929年起,東面總站便設於筲箕灣的東大街與金華街交界。十字路口被設計成罕見的迴圈軌道,中間有一片行人小島及綠色更亭。由於這裡是電車主要的發車地點,不時可以看見三、四輛不同型號、不同年代的電車「排排企」,逐輛繞行一圈的有趣畫面。

電車的東邊總站選址於筲箕灣,主要是考慮到鯉魚門山坡的地勢限制,無法再向東延伸,以及當時筲箕灣的人口壓力。十九世紀的筲箕灣曾是港島第二大村落,聚居大量以打石為生的客家人和漁民。後來,隨著鰂魚涌一帶開設糖廠及船塢,大量工人為方便上班而搬至筲箕灣,人口急速增加。二十世紀初電車開通後,成為了區內唯一的陸上公共交通工具。因班次疏落,車廂每每非常擠塞,甚至有人會徒手攀扶車身外面的窗戶,畫面驚險。因此,坊間亦因而流傳「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的俗語,可見當時筲箕灣的交通不便。


        


電車總站,聚集電車,亦聚集人流。早年的東大街是一個漁民市場,因其位置鄰近昔日漁村,是不少漁民「埋街」購買捕魚用品及日用品的地方。電車總站落成後,為這裡帶來源源不絕的人流,店舖變得更多元,亦成為流動小販的集中地。每逢黃昏,便有大量小販推車售賣各種小食,以濃烈的香氣吸引下車歸家的工人和學生。時至今日,東大街因填海而被推至內陸,小販亦已經消失無幾,但東大街仍然是美食代名詞,有不少懷舊冰室、魚蛋粉麵店和小食舖等,其中部分亦由車仔檔起家,是深受歡迎的「掃街」地點,雞蛋仔小食店外永遠有一堆等候人龍。







另一邊的金華街,自五、六十年代起由地攤市集漸漸發展成露天街市,兩邊唐樓底下開設不同鮮肉舖、雜貨店和海鮮檔,部分海鮮更是從附近的天光墟魚市場新鮮送到,包括不少本灣水產。中間路面亦再有一排綠色鐵皮排檔,每個攤檔大小不一,售賣蔬菜、水果、草藥、海味等。檔主們會拉開帳篷遮陽,再將多個發泡膠箱及膠籃平鋪在地面,在上面展示各種貨物,讓客人近距離觸摸挑選。雖然擺滿貨物,但中間行人通道尚算寬敞,而且「無瓦遮頭」,顯得比室內街市通爽舒暢,亦因此吸引大量區內外居民的前來。

街道的發展和面貌,跟交通網絡息息相關。車站不單止是接駁居民出入的重地,匯聚大量人流,同時衍生出多元的經濟活動。今日的筲箕灣已不再是昔日的「山旮旯」郊區,巴士、小巴、地鐵遂一開通,令電車人流不如往日。然而,電車總站所帶來的獨特經濟及社區空間,仍舊充滿生命力。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