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4/2024

遊客以外的荷李活道

#香港街道 #中環 #上環 #荷李活道 #大館 #半山自動電梯 #文武廟 #PMQ #原創方 #石牆樹 #摩羅街 #皇后大道西 #唐樓 #老店 #公利蔗汁 #荷李活道公園 #雀仔橋






   

荷李活道近月被英國雜誌《Time Out》評選為「全球第二型格街道」,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濃縮了香港中西文化,同時匯聚新舊元素,既有像大館、PMQ原創方、文武廟等古蹟及歷史建築、同時又分佈了各類畫廊、特色店舖及食肆,加上近年在路上各處出現的塗鴉壁畫,令這條早於180年多年前便興建的古老街道,一直成為本地旅遊業的重要指標。

不少人都會以中環石板街(砵甸乍街)及大館作為遊覽荷李活道的起點,而以文武廟和摩羅街為終點。但若反過來,以上環連接皇后大道西的一段荷李活道尾作起點,你會看到另一副街道面貌,感受本地社區氣息,乃至庶民生活的歷史。







這一段的荷李活道,不遠處便是早於1870年代已出現的「雀仔橋」。以麻石建成的行人橋最早期是通往上方國家醫院(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1930年代時因為成為雀鳥販售市場而有了「雀仔橋」之名。沿著斜路往東走,不但分佈了教堂、小學和殯儀店,對面的荷李活道公園建於九十年代,前身是最早期的大笪地和街市,現時每朝早都有長者或街坊在公園內悠閒地練太極或瑜伽,跟匆匆路過的上班族形成對比。

再往東走,經過了水坑口街,建於斜坡上的轉角樓「荷李活大樓」於1964年落成,不但造型獨特,大樓地下的棺材店跟對面的新式咖啡座形成了新舊中西的對比,大樓二樓還有七十年代時由經常在附近卜公花園踏足球的球隊組成的卜公體育會。在本港足球興旺的七十年代,名將如胡國雄、尹志強等都曾是體育會的成員之一。這一段的荷李活道上通太平山街、下接摩羅街和皇后大道,但中間有著多條小街小巷和樓梯,每天都有居民上上落落,成為遊客的日常風景。



在文武廟與前身為已婚警察宿舍的PMQ之間,位於荷李活道和歌賦街斜路交界(城皇街對面)的小學,曾經先後座落了多家不同學校,包括庇理羅氏女校、 荷李活道官立小學和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七十年代後期才變成現在的基恩小學,見證了香港早年學校及教育的發展軌迹。

橫過PMQ旁邊的大斜路鴨巴甸街,不遠處便是荷李活上碩果僅存保留完整的百年唐樓,地下有著七十多年歷史的老店「公利蔗汁」。今日不少遊客都會在旁邊的塗鴉牆打卡,反而未會細心欣賞這幢百年唐樓的建築特色,以及老店內仍存留的舊式涼茶舖裝潢。而在平時或假日早上,旁邊的卑利街上,更不時會見到由街坊攞賣的夜冷地攤,叫人見識到舊城中環的華人社區氣氛。

這些地方或未如大館、半山自動電梯、文武廟或PMQ等地標,成為官方旅遊宣傳的重點,卻也是構成荷李活道獨特之處的重要元素。但近年陸續有西式餐廳、咖啡店、酒吧及畫廊等由中環往西邊延伸,荷李活道上的民生氣息也在慢慢改變。到了那時候,荷李活道又會否仍然有著現在的「型格」?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