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2024

你可能去過不少市集,但你趁過墟未?

#香港社區 #粉嶺 #聯和墟 #聯和市場 #聯和趁墟 #墟市 #天光墟 #街市 #街坊鄰里





   

平日採購食材和生活用品,現代人最常光顧的地方,應該就是離家最近的超市、街市或商場。但在從前住在鄉郊地區的人,卻主要依靠大大小小由民間自發組織的墟市,並在特定日子「趁墟」,既出售自家生產的漁農產品,同時選購日常所需用品。

這些傳統墟市未必有特定的建築物,形式反而更接近舊式露天街市。但在1951年成立的粉嶺「聯和墟」卻是首個有蓋的墟市,有蓋部分曾擁有六十多個檔口,露天地方更可以容納逾百個販攤。當時乃是由一些來自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的村民集資成立,起初墟期與上水石湖墟同為一、四、七日,互相競爭,其後因為買賣頻繁,幾乎日日營業,甚至有村民會在凌晨時分便擺檔販賣新鮮蔬果或魚類,儼如另類的「天光墟」;墟市後方在1952年時更建起了擁有近百間住宅的「聯和新村」,可見當時的規模。





聯和新村在九十年代重建成新式大廈及商場,新的聯和墟街市亦在2002年投入服務。舊聯和墟雖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但自2002年停用後一直空置,周圍亦被多個屋苑及商場包圍著,近月才以活化建築的形式重新開放,並命名為「聯和趁墟」。

建築物經修復後,舊市場內採用一致的現代黑白風格,並換了新的內容。區內被劃分成三大區域:「聯和市場」主區劃分了十多個不同大小的檔口,提供有本地漁農產品、手工餅乾、士多懷舊零食等貨品選擇,每個檔口的編號均以「花碼」呈現。「魚市場」則由一家本地西餐廳進駐,提供多國菜式。「菜市場」變成一條懷舊走廊,讓走在模擬店舖街的遊人,彷如置身於舊日的墟市,透過物件和實景相片,重溫聯和墟的往昔種種。






比較從前的聯和墟,「聯和趁墟」在主題上回應了新界鄉郊的漁農傳統,但舊日墟市的規模和熱鬧景象卻難以複製。相比起來,今日穿梭於昔日聯和墟六條主街道(聯和道、和豐街、聯發街、聯興街、聯盛街及聯昌街),街區內仍然有著多幢舊式唐樓,地舖則分佈著街坊小店包括報攤、藥房、麵包店、菜檔和雜貨舖等,茶檔的侍應姐姐在熟客還未開口,已經告知廚房弄一份「燶蛋餐福(指燶邊蛋午餐肉福字麵)、熱奶茶」;粥店則坐滿已經吃了四十多年菜乾瘦肉粥的公公婆婆.....而聯和墟街市除了不同類型的商店,又有歷史悠久的粥店,以相宜的價錢提供一盅兩件,雖說是買賣關係,但社區長年以來建立的一份街坊鄰里人情味,在這些舊空間內卻依然延續。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