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廈活化後,可以轉型做什麼?
50年代起,香港製造業發展蓬勃,尤其是輕工業如紡織製衣、塑膠、玩具、鐘錶、印刷等,當年工廠林立,分佈於港九新界不同的工業區內。隨著80年代初內地改革開放,不少工廠為了減低租金及人工成本,紛紛把廠房北移上內地,香港製造業便自此慢慢式微,工廠大廈亦隨之空置。
由1997年起,城規會陸續把部份工業用地改劃作其他用途,如住宅、商貿用地等;2010年時更推出活化工廈計劃,容許15年以上舊工業大廈(工廈)業主,免補地價將整幢工廈改裝活化。位於九龍灣及觀塘的工業用地便是在2001年改劃為商貿用地,其中早於六十年代時作為首批遷入觀塘填海區建廠、前身為油漆廠的駱駝漆大廈,也是其中一幢陸續轉型成如今集零售、食肆、手工小店、批發、辦公室等於一身的活化工廈。


二十年來活化工廈的例子中,有成功有失敗,即使是如今週末總是人頭湧湧的駱駝漆大廈,也是一直到近幾年在更多食肆和小店進駐後,配合附近新商場、商廈、海濱公園等落成,才帶旺更多人流,地下甚至有連鎖運動品牌和時裝品牌開設Outlet店舖。而相比同區或新蒲崗、葵涌等的活化工廈,駱駝漆大廈明顯有較多食肆進駐,遊走在第三座之中,幾乎每一層都總有一至兩間,跟以藝術工作室和畫廊為主的火炭、黃竹坑等的活化工廈,有著截然不同的氣氛。
事實上,食肆並非工廈活化的「選擇」之一,不少在工廠內開設的餐廳,都需要領有工廠食堂牌照,只許招待所在工廈的工廠僱員,且不准有任何招牌、宣傳物料等,所以常常會見到那些「工廠食堂」在門外掛著「只准本大廈之工廠員工使用」的告示牌。現行發牌政策雖然沒有限制每幢工廈內可設置多少工廠食堂,但規定工廠食堂之總面積不得超過所在工廈總面積的10%,故不少進駐工廈的食肆,都會申請不能提供堂食的食物製造廠牌照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