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2023

電子支付覆蓋率越高=城市越進步?

#電子支付 #智慧城市 #科技發展 #創科 #消費券


你試過,上的士後才發現自己沒有現金,結果要的士司機載你到附近有櫃員機或便利店的地方下車,或找朋友來接自己再付款嗎?

你又試過,去大排檔、傳統冰室茶餐廳等,結帳時才想起只能付現金,要先去找附近最近的櫃員機或便利店拿現金嗎?

反過來,當你不想用任何電子支付方式時,又能否隨心所欲去你喜歡的咖啡店或餐廳吃飯?不擅長用電子支付方式的長者,或者身上只有現金的遊客,又如何面對「俾現金但無人肯收」的困境?

在香港付款,不少地方主要都是支援現金或信用卡支付,而自從消費券推出後,隨著每一期消費券新增不同的電子支付平台,如八達通、PayMe、Tap & Go 、BoC Pay、Alipay HK 支付寶、WeChat Pay HK等,各平台亦曾以「免手續費」等營銷策略,吸引商戶作收費工具之一,故市面上亦越來越多部小巧的八達通收費機,也多了商戶在門口或櫃位旁邊,貼出其他電子支付平台的貼紙和QR Code。






雖然如今香港電子支付覆蓋率顯著上升,相比內地幾乎沒有電子支付便不能生活的情況仍相距甚遠,不時總會在食肆聽到內地遊客在踏入餐廳前便早早問清楚,能否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付款。有政府官員在電台訪問中提出香港電子支付系統發展相比內地不夠發達,影響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近日亦有本港食肆向顧客表明自疫情後便不收取現金(Go Cashless),只接受所有形式的電子支付,後來更在社交媒體以「因為現在是21世紀」去回應。電子支付全面取代現金,將是「必然結果」、「遲早的事」?有得揀,是香港城市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但面對電子支付的勢不可擋,有得揀的只是用哪一個支付平台?







疫情三年,再加上消費券的推出,食肆商店在落單、收費乃至整體消費模式早已起了不少變化——為減少人與人接觸而引入QR Code落單和無人商店、為了能夠足不出戶仍能購物而推出的「電子超市」、「買餸專員」等送貨到家服務等等。那麼在疫情過後,你是回歸昔日生活,選擇出外食飯而非買外賣,還是早已習慣這種電子模式,甚至連朋友間也會為了節省見面時間而用速遞互相寄送東西?

科技無疑帶來方便,但同時也延伸出不少安全隱憂,經營支付平台的大企業大機構,不但掌握著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軌迹,甚至潛移默化改變人們的觀念和溝通方式。一個城市是否進步,不在於盲目追求各類新科技或工具,也應要周詳考慮科技帶來的各種潛在問題,同時亦要靈活地提供不同類型的選擇,方便不同人的需要。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