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2024

節日食物

#太平清醮 #長洲 #平安包 #搶包山 #佛誕 #節日食物 #欒樨餅 #茶粿





食物可能是延續節日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


是日佛誕,同時也是長洲太平清醮的日子。兩個節日雖沒有直接關係,但同樣有它的特色賀節食物。

太平清醮及搶包山變成長洲經典後,平安包也成了當地最著名的特色美食。即使在每年農曆四月八日打醮以外的日子仍然可以買到平安包(甚至有急凍的);但打醮的日子,島上的老字號郭錦記甚至可以售出超過三萬個平安包,可見受歡迎程度。剛出爐的平安包,白白胖胖的外型,雖只是麵粉加上蓮蓉、麻蓉或豆沙等饀料,味道簡樸平實,但印上紅色的「平安」二字,便添上不少節日氣氛,除喻意平安健康,更成為湧往長洲觀賞打醮及搶包山比賽的遊人必帶的手信,甚至有旅行團會安排「平安包工作坊」,將之變成另一種文化體驗。

農曆四月八日也是佛誕日。在佛誕前後的日子,不少素食店都會推出欒樨餅應節。墨綠色的外形,在新生代眼中可能會以為是日本綠茶所做的點心,但其實欒樨餅乃是採用本名「闊苞菊」的欒樨樹葉作材料。欒樨(粵音讀「煙西」)屬於菊科灌木植物,有時會被寫成「蒝荽」,因而讓不少人誤會是「芫茜」。


本地史學家鄧家宙曾在雜誌文章中寫道,「這種植物生於水邊,高可兩米,花色粉紅,果實有棱,葉綠帶齒,惟於每年仲夏開花前始有清香氣味,因此需趕及於四月採取嫩葉食用。」更形容藥書記載欒樨可以入藥,「能消暑疏風,除濕去滯和強健記憶,葉子則可暖胃去積,功效多能。」(2018年5月31日刊於《温暖人間》491期)

跟太平清醮起源於瘟疫的傳說類似,欒樨餅的出現相傳也是清朝時發生瘟疫期間,僧人以欒樨葉沖水服用得以治癒,爾後便以此製成糕點贈予大眾。製作欒樨餅只需將葉子搗爛成墨綠色的汁液,混和糯米粉、澄粉和粘米粉,搓成糕狀再壓模蒸熟(餅模通常有佛教的蓮花圖案)。無論上述傳說或療效是否真確,墨綠色的欒樨餅有著煙韌的口感,也帶有一種甘苦的清香,有些店子也會混入豆沙或蓮蓉等增加甜味。

近年日本的抺茶或東南亞的斑蘭,都成為甜品蛋糕流行的食材。同樣是綠色的欒樨葉或者做茶粿的雞屎藤等植物,將來又會否突破傳統節日及宗教的領域,擴展成新式甜點糕餅的口味,用另一種方式延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