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24
高樓夾縫內的露天墟市
#渣甸坊 #渣甸街 #露天市集 #銅鑼灣 #京華中心 #希慎廣場 #崇光百貨 #購物聖地 #小販文化 #排檔文化 #城市規劃
高樓夾縫內的露天墟市
#渣甸坊 #渣甸街 #露天市集 #銅鑼灣 #京華中心 #希慎廣場 #崇光百貨 #購物聖地 #小販文化 #排檔文化 #城市規劃




你可有留意過銅鑼灣高樓夾縫內的露天墟市?
在人來人往的希慎廣場對面,有一個奇特而有趣的存在:兩邊高樓之間,狹窄的小巷開滿鐵皮攤檔,每個檔口都擺滿琳瑯滿目的貨物,包括女裝衣物、手袋背包、手鏈頭飾等,一直延伸至街尾,不見盡頭。但渣甸坊這個露天墟市的旁邊和對面,卻是奢華免稅品店及連鎖衣著品品牌,附近還有多座大型商場、百貨公司及奢侈品牌的高檔消費地段,露天墟市更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看似不起眼的渣甸坊市集,其實是銅鑼灣的零售始祖。
在大型百貨公司和商場出現之先,銅鑼灣在過百年前已設有本港最早期的露天市集,最先有小販集中於東角及渣甸山之間的街道,當時的波斯富街及羅素街一帶仍有多座唐樓,不少居民都會到市集採購食材及日用品。自英資企業怡和洋行買下附近土地後,開該街道便以創辦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命名為「渣甸街」,英文名稱則使用「Bazaar」一字,記錄了墟市的歷史,並沿用至今。


自六十年代起,填海後的銅鑼灣東角一帶由貨倉及煉糖等工業逐漸發展為零售,先後出現大丸、崇光、三越及松阪屋四間日式百貨公司,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亦成為大眾心目中的銅鑼灣地標。同時,政府為了發展馬路及規管小販,於是在渣甸街興建燈籠洲街市,希望將露天攤檔搬至室內。然而小販向來依賴街道人流生存,經過一番爭取後,渣甸街背後的月形後巷成為小販們的落腳處,並規劃成行人專用區,取名「渣甸坊 Jardine Crescent」。
隨著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爆破,三間日資百貨公司相繼結業,但銅鑼灣的購物中心地位並沒有動搖,大型商場更如雨後春筍:羅素街電車廠於九十年代初變成了時代廣場,利舞臺戲院於千禧年後變成利舞臺廣場,後來又有樓高36層的希慎廣場開幕等,塑造了繁華熱鬧的銅鑼灣購物區,亦令渣甸坊淹沒在高聳的大型建築之中。然而攤販們懂得順應時勢,靈活地因時制宜,不少由濕貨轉營為乾貨,配合周邊居民及遊客的用品需求,在時代的洪流下生存下來。渣甸坊因而成為人們辦貨的好去處,在「黃金地段」為居民提供平價和貼近生活的日用品,成為區內與眾不同的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