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2024

十元八塊的平民細味

#香港飲食 #飲食文化 #打卡 #街頭小吃 #港式糕點 #傳統小食 #砵仔糕 #白糖糕 #芝麻卷 #馬蹄糕 #眉豆糕 #桂花糕 #糯米糍 #傳統手藝

十元八塊的港式糕點,沒有「打卡able」的外表,卻蘊含一雙巧手所炮製的美味。

平日買了一件精緻的西餅或日式泡芙、大福,可有第一時間拿起來「打卡」,讓相機先吃?近代的飲食文化不單講究食物味道,更講求視覺享受。糕點誘人的賣相、精美的擺盤和巨量的伴碟水果,都因著「打卡文化」而逐漸變成大勢所趨。面對時常更新款式的西、日式糕點,幾十年來依舊如一的港式糕點,卻滿載上一代對童年回憶的念想,亦為年輕一輩帶來從未嚐過的「新鮮口味」。






港式糕點的種類繁多:砵仔糕、黃/白糖糕、芝麻卷、紅豆糕、馬蹄糕、糯米糍⋯⋯這些源自廣東的糕點小吃,於50至60年代塑造出香港街頭小吃的流行風貌。從前的小販會用木桶盛載用白糖或黃糖和紅豆製成的砵仔糕,當有客人購買時,才用幼竹籤把砵仔糕從碗仔挑出;又會將一片片的白糖糕、黃糖糕放在倒置的竹罩上,蓋上保鮮紙,一邊手推車仔,一邊在街邊叫賣。但隨著港府自七十年代打擊街頭小販的政策,很多個體戶小販要不改而租用店舖經營,有些則不再經營下去,而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也令以售賣平價港式糕點的店舖越來越少。






不過時至今日,仍有人願意堅持保留一種懷舊的味道,靠一雙手、幾個爐頭親手製作眉豆糕、椰汁馬荳糕、桂花糕、千層糕等十多款糕點。像位於佐敦廟街的一間家庭式經營糕品舖,每日新鮮自製的糕點有賴一家人各司其職,有人負責從蒸籠捧出一底底糕點;有人用鐵尺度好位置切成等分的方塊;有人則將不同種類的糕點整齊排列於玻璃櫃,並按顧客的要求打包半打、一打糕點。一家人願意同心協力傳承糕點的製法工藝,美味以外,更多了一種「家」的味道。

除了不同款式的傳統糕點,煙煙韌韌、皮薄餡多的糯米糍亦深受不同年紀的人歡迎。大埔熟食中心內的一家隱世甜品店,十年來只售賣單一口味的花生芝麻糯米糍;另一間位於荃灣開業超過70年、專門售賣餃子、湯圓、生麵的粉麵行,近月也因為一款開心果爆餡糯米糍而掀起熱話及購買潮。



運用簡單的食材要做出美味的糯米糍,背後每個工序都十分講究。糯米皮的水粉比例先要拿捏得宜,否則會直接影響包出來的糯米糍是否圓滑挺身;花生則要先焗香再輾碎,芝麻要看準火候用白鑊炒香,然後混合無添加的黃糖作餡料備用;最後將搓好的糯米皮包裹滿滿的餡料,真正做到皮薄而不破,相當考驗師傅純熟的手藝。

不時路過這些民間糕品店,都會看見排隊的人龍,且不分年紀——口味雖會隨著時代交替而創新和演變,但手造的味道,始終無法取代。